良性腫塊
粉瘤/皮脂囊腫 Sebaceous Cyst
是由於毛囊的油脂分泌過盛,加上過多的角質層物質,質感有點像很稠的奶油,積聚於毛囊之中,把毛囊和皮膚漲大,形成腫塊。多見於腋下、背部、腰間、臀部和手腳,有時也可見於面部。外觀是一些半圓球的皮膚腫脹,邊緣平滑,腫塊上有時候會見到毛孔擴張(Punctum)。半徑由數毫米至幾十厘米不等。遇上細菌感染便有機會紅腫疼痛,甚至化膿,需要手術程序切割。
脂肪瘤 Lipoma
是由一群脂肪細胞增生而成,有筋膜包圍,後天繼發性的比較多,也有先天遺傳而成(Dercum& Madelung Diseases)。型狀亦都是半圓球的皮膚腫脹,邊緣平滑,但沒有毛孔擴張,而且質感比較軟。半徑通常由數毫米至十多厘米不等,並不會受到感染。除非生長在關節位附近,或者一些衣服壓迫的地方,例如胸圍帶和褲頭,一般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;但是生在當眼處(例如面部),影響美觀的話,又或者影響日常生活,都可以用手術方式切除。
皮膚纖維瘤 Dermatofibroma是由一些真皮層的纖維增生而形成的,通常由小創傷(例如蚊叮蟲咬、暗瘡)引起。形狀為突出的粉紅色小點,半徑大概數毫米至一、二厘米不等,質感有點像軟膠。常見的治療方法有類固醇注射和PDL激光,與疤痕增生的處理方法相近。
皮膚肉瘤 /乳頭狀瘤 Hartmatoma/Papilloma
由表皮細胞過分增生或受到人類乳頭狀瘤病毒(HPV)感染而形成,呈凸出的乳頭狀,治療方法有很多種,醫生會按照不同大小和位置選擇適合的方法,包括電刀燒灼、二氧化碳激光和手術切除。
皮膚疣、汗管增生和癦
癦,又稱為痣,是過多黑色素細胞聚結而成。主要分三種,交界痣(Junctional Mole) 較為褐色,比較扁平。複合痣(Compound Mole),有輕微凸出,顏色較為灰黑。真皮痣(Dermal Mole),凸出的程度比較明顯,而且會有毛髮長出。痣不是惡性的,但若果較為大粒的痣就需要注意,因為有可能是引致癌症的黑色素瘤,需要尋求醫生意見。
疣,表面粗糙,是因為皮膚的角質層和表皮不正常地增生,就好像是在皮膚上長了椰菜花一樣,是由一些人類乳頭狀瘤病毒(HPV)感染所造成,傳染途經通常是普通的社交接觸。由於其高度傳染性,一處皮膚受影響就會擴散至其他地方,形成一遍皮膚疣。其處理方法,最重要就是不要刮傷表面,引致病毒有機會隨着傷口的分泌而擴散,同時亦應向醫生諮詢最佳的處理方法。
汗管增生,是由我們的小汗腺過度增生而成。女性和亞洲人的病發率較高,通常會在眼周和前額等位置出現,亦會出現於頸部、胸口、腋下等位置。一般來說,這是良性的增生,並沒有害處,若出現於面部就會影響美觀,很多人亦誤以為是皮膚疣。這種汗腺深度涉及真皮層,而且亦會不斷擴大,因此若不在早期去除的話,日後要去除時的傷口就會較大,成疤的機會大增,影響美觀。
治療以上各種的情況,方法有很多種:手術切割、冷凍治療和二氧化碳激光等。醫生會視乎情況而採取不同的治療方針。其中二氧化碳激光較為常見,它是利用二氧化碳而產生獨特波長的激光:10600-10800nm(納米),能集中及精準地把表面不正常組織氣化蒸發,達致傷口小和邊緣光滑平整的效果,如療程時使用麻醉藥膏,整個過程幾乎是無痛的。
皮膚血管瘤
這種血管瘤,由很小的血管痣(Campbell de Morgan) 至到較大的士多啤梨血管瘤(Strawberry Haemangioma)都有。士多啤梨血管瘤較常見於嬰兒和小朋友的皮膚上,都是先天性或在出生後數月衍生的,初時生長速度較快,大概半年後便會穩定,大部份會在三至十年間自我萎縮,但是比較大的血管瘤就需要接受醫學治療才能消除。血管痣多出現於成熟皮膚,通常在50歲後較為常見,可利用燒灼、二氧化碳激光、手術切除或PDL激光等方法治療。
惡性腫塊
常見的惡性腫塊有 1) 惡性黑色素瘤2)鱗狀細胞癌3)基低細胞癌。這些病變的邊緣比較不規則,而且面積較大,有時候甚至有表面潰爛,但是很多時候亦會和良性的皮膚腫塊形態相近,稍不留神就會忽視,因而延遲醫治,所以有任何懷疑的腫塊,應立即向醫生求證方為上策。
撰文︰黃天厚醫生 (艾思美醫學中心主管醫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