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訊息-濕診

"濕疹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敏感,在香港4個就有1個人可能患上濕疹1。症狀包括㾗癢、紅腫,嚴重的時候更會導致表皮缺損、出水和感染;而且影響範圍可以非常之廣,可以遍佈頭、面、頸、軀幹和四肢,在皮膚會留下發炎後色素沉着(Post-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 - PIH),影響外觀。另外,亦會嚴重影響病患者的心情、睡眠,甚至影響社交以及經濟生產力。在美國更有調查顯示濕疹甚至乎耗損社會資源達38億美元之多,數字驚人。要醫治就需要清楚其中病理,對症下藥。濕疹通常首先出現在嬰兒期,而這情況大約有7成人在青春期期間(11至16歲)改善,甚至乎可斷尾;但是亦有大概1成半人在成年時仍然要面對濕疹問題。濕疹問題在香港可能更為嚴重,這都可能和香港的污染問題和社會精神緊張而引致。

皮膚出現濕疹,就是因為本身膚質較為敏感,當皮膚的角質保護層受損(例如乾燥爆拆、手指甲刮傷),致敏原便進入敏感性的皮膚,刺激發炎細胞(肥大細胞mast cell),引致皮膚發炎,形成濕疹;再加上濕疹令人痕癢,很多時候患者也忍不住用手指磨刮,傷害角質保護層,令更多的致敏原進入皮膚,形成惡性循環。 要醫治就首先要把這個惡性循環打破。

第一:我們要修復皮膚角質保護層。這保護層就像防護罩一樣幫我們抵禦致敏源入侵。簡單保濕,其實已經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,它可以令我們的角質層排列得更加緊密,而且亦可以堵塞缺口。另外,一些成分例如:皮膚脂質(lipid 、linoleic acid) 更可幫助修復受損角質層。其實剪指甲亦可以避免甲尖過長而刮傷皮膚。

第二:我們要避免接觸致敏原。當然致敏原還可以有很多,例如:海鮮、牛肉、雞蛋、貓狗皮屑、塵蟎等。以前就需要一些生活經驗和觀察能力才能夠把這些致敏原識別出來。現在只要透過簡單的驗血或皮膚測試便可以把這些物質識別出來,那麼我們便可以更加方便地認清自己的致敏原,避免接觸。

第三: 把敏感本質的皮膚穩定下來,以及消除炎症,得到很好的消腫止㾗效果。常用的方法有塗搽類固醇。其實類固醇有很多種,有一些強度比較低,專門設計給皮膚用,只要跟從醫生指示,而不過度使用的話,則對皮膚有利,而且沒有什麼副作用。現在市面上亦都有一些沒有類固醇成分的消炎藥膏,亦可向醫生諮詢是否適合使用。

只要根據以上三點配合治療就可以把敏感性的濕疹皮膚冷卻下來,就算不能完全斷尾亦可以把濕疹嚴重程度大大減低,減少對日常生活以及社交的影響。

對於嚴重的濕疹,有些人甚至需要全身包裹治療,口服類固醇又或者打針。很嚴重的人亦有機會因為皮膚廣泛受損,而令細菌感染引致敗血症和過分缺水,需進入深切治療部。如想阻止病情惡化,最好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儘快就醫。

最後,有很多其他的皮膚炎症,亦會被誤以為是濕疹。常見的包括:牛皮癬、主婦手、接觸性皮膚炎、真菌感染、帶狀泡疹(俗稱生蛇),多不勝數,有疑問建議向醫生請教。 "

撰文︰黃天厚醫 (艾思美醫學中心主管醫生)

Top